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关于PICC机械性静脉炎,你知多少?

发布时间:

2025-01-04



我们都知道,中心静脉导管(PICC)凭借留置时间长,安全性高,避免反复穿刺,减少化疗药和高浓度药对血管的损伤等诸多优势,现今已成为一条十分安全有效的长期静脉治疗通路。

但由于 PICC导管所经血管路径较长(可达40cm以上),加静脉走向曲折、静脉瓣膜等原因,因此,在置管后的48~72h容易发生机械性静脉炎,据统计,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可高达15%-25%

机械性静脉炎定义:它是由于各种机械刺激损伤静脉壁而出现的炎症反应,属于急性无菌性炎症表现为静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重者局部静脉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改变。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静脉炎?是否能通过有效的措施加以避免呢?


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1、PICC的穿刺技术你熟练掌握了吗

穿刺及送管对静脉内膜的机械性损伤,是导致机械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显示:护士的穿刺技巧与静脉炎的发生率存在正相关因素,即穿刺次数越多,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另外,送管困难而强行送管,送管速度过快、动作粗暴等都会增加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2、与穿刺静脉选择有关:

研究显示,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贵要静脉为22.58%,肘正中静脉为24.39%而头静脉为35.29%

3、患者的置管部位你选对了吗

导管型号过大,与血管内膜接触的概率就越大,发生摩擦的次数就越频繁,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率。在满足治疗需要的前提下,选择最小的管径和最少管腔的导管。

4、与穿刺侧肢体活动有关:

穿刺侧肢体活动与机械性静脉炎呈正相关穿刺侧肢体活动过频,导致肌肉挤压血管血管与导管产生摩擦导致静脉内膜损伤穿刺侧肢体剧烈活动,会使术后导管固定不当,而在血管内反复滑行,因而诱发机械性静脉炎。


个个攻破,有效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1、规范操作流程,提高穿刺技术,牢固固定:

严格无菌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使用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的 B超引导下的塞丁格技术行PICC穿刺。穿刺前对导管进行预处理,即用无菌生理盐水对导管进行浸泡穿刺成功后缓慢匀速送入导管。置管成功后,将体外导管部分按“U”型或“S型弯曲摆放,增加导管进出的阻力,防止导管意外滑出,以预防患者活动时造成导管出入自由度过大而引起机械性损伤。

2、选择合适的导管:

从导管型号来说,成人一般选择4Fr规格的导管,1.9Fr则适用于新生儿。不过具体应该如何选择,还需要在穿刺前,先通过超声检查测量患者的静脉内径,再选用占静脉直径 小于/等于45%的导管进行置入

3、选择贵要静脉+肘窝上穿刺:

贵要静脉管腔粗,且静脉直而短、静脉瓣少,经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达上腔静脉,穿刺成功率高,因此贵要静脉是 PICC置管最推荐静脉。另外,在肘窝以上穿刺还可将导管固定于上臂,可有效避免手臂活动时导管的弯曲,减少导管与血管壁的机械性摩擦,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预防 PICC 机械性静脉炎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操作方法是否简便、是否限制患者活动、是否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https://mp.weixin.qq.com/s/9mG6Ai4Khq9PBMIdkKWOdg?token=496859513&lang=zh_CN